当前位置: 蛔虫 >> 蛔虫的种类 >> 40年前供销社卖过的12个生活用品,见过
转眼间,几十年过去了,人们的生活条件提升了,过去供销社曾卖过的“宝贝”们也都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。
如今,看着这些往日的老物件,你还能认出几个呢?
小人书看着这个小人书,仿佛带我回到了童年时光,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,平常的孩子们也都喜欢看看小人书,这在当时也叫连环画。
当时的小人书有很多种类,有讲八路军战士的,有讲古代皇帝的,也有讲故事的。
还记得我最喜欢的就是《铁道游击队》,看着一页一页的就好像身临其境,甚至让还在上小学的我都想要上战场保家卫国。
现在不一样了,大家人手一部手机,只要会上网,啥都能看,小人书也就被淘汰了。
折叠剪刀这个小剪刀用起来很方便,别在钥匙扣上也好看,虽然剪不了什么大的东西,但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剪些小东西做做手工还是很舒服的。
到了现在,各种各样的工具层出不穷,老式的折叠剪刀已经很少见了,不过,还是有一部分人的钥匙扣上挂有这个小物件。
铝饭盒七八十年代的时候,正是我们工业发展的重要阶段,很多厂房都是那个时候开起来的,不过当时厂里的食堂一般不会提供碗筷,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带。
那么这种铝饭盒就成了人手一个的餐具,这种用铝做成的的餐盒十分轻巧,带起来很方便,它还有盖,假如有些急事,把盖子一盖,回来还能吃口热饭。
鸡毛掸子这鸡毛掸子可是一物多用啊,小时候老母亲可没少用它打我。
那天早上去市场逛,看到了一个大哥摆个地摊在卖鸡毛掸子,这回忆马上就上来了。
七八十年代那会,几乎家家都放有一个鸡毛掸子,不是插在瓶子里就是放在柜子上,等哪个地方时间长没用落灰了,就拿它扫上几下,拂去灰尘。
对比现在的除尘器确实是差了一些,但在当时,这也算是一个神器了,因为它巧妙的运用了静电除尘的方式,扫下的灰尘也不会满屋飘。
根据资料,这东西从夏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雏形,不得不说,老祖宗可真是聪明啊。
痰盂痰盂其实有着很多种作用,之前如果没什么用,就会放一些物品,当做容器,也可以当做垃圾桶。
不过七八十年代的时候,我们大都用它当尿壶了吧。那时候哪有现在这条件,家里面几乎是没有厕所的,而且有些村庄还没有通电,冬天冻得人直打哆嗦,所以一般人们晚上都会往房子里放个痰盂用来方便。
包括一些澡堂子,还有一些公共地方,也会把它当做垃圾桶使用。
双面镜这种镜子自带支架,是可以翻转的,两面都可以用,一面是正常的,另一面可以放大,可以让我们整理一些细节。
还记得那时门口架子上总会放个双面镜,出门的时候稍微整理一下,显得精神。
后来大尺寸的镜子家家户户都配备了,有的还添加很多高科技的功能,这种双面镜也就不怎么用了,现在老家的房子里面还放着一面这种镜子,偶尔回去还能怀念一下。
削笔刀七八十年代的时候,几乎没有什么专业的削笔刀,只要是刀片什么的都能用,那时候商店有卖那种单刃的刀片,我们也就将那当做削笔刀用了。
甚至有时候没的用了,还会去灶台拿菜刀用,把笔削成一定形状之后,在地上磨一磨也就能用了。
那时候生活条件贫苦,谁还注意什么细节呀,不像现在,就连小孩们用的文具盒都成了高科技,削笔刀的种类看的人们也是眼花缭乱。火柴七八十年代的时候,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说过,很少会拥有打火机这种稀缺物品,一般家里点柴火,点烟杆都是用火柴。
当时一盒火柴差不多是两分钱一盒火柴,放到现在来说,这哪算钱呐,要是搁在以前,这可不便宜嘞!
宝塔糖说起宝塔糖,说是糖,其实它是一种药,是当时用来给孩子驱虫的药,吃了宝塔糖,等排便的时候,就会一起将体内的蛔虫排出来。
不过,说这是药,那孩子是咋都不吃,说是糖,人都抢着吃,那时候穷啊,糖也算是奢侈品了。
后来社会发展快了,效果更好的打虫药也都开始普及了,宝塔糖也就渐渐消失了,能够吃过的怕是都已经将近40岁了吧。
洋碱提起“洋碱”这个名字,或许很多人都没听过,其实洋碱就是我们俗称的肥皂,在当时用来洗衣服的。
那时候国内很多东西都是依赖进口的,许多都是我们见都没见过的稀奇玩意,于是就将它们统称为“洋”。
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,洋碱可不是一般人会用的,能用洋碱洗衣服的人,大都比较讲究。
老式军用水壶那时候喝水人们最喜欢用的就是军用水壶了,用两个字形容就是:扎实!因为它实在是耐造,不论是磕了碰了,顶多就是有个小坑,根本不影响使用。
所以当时不管是干农活还是出去串门,人们身上总会背着一个水壶。
别看这就这么大,容量可不小,还能背在身上,真是既方便又实用。
雪花膏小时候母亲总是喜欢往我脸上抹雪花膏,说是抹完以后就香了,现在想想真是怀念。
当时雪花膏几乎是家家必备的,不论是七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,雪花膏都是大家常用的护肤品。
这跟后来的大宝有点相似,里面白白润润的,抹在脸上以后还能有点美白的效果。
后来,越来越多的化妆品出现,大家也都不再用之前的雪花膏了。
不过,在有些村庄里面,一些老人还是喜欢把那些抹脸的东西称为雪花膏。
#热点引擎计划#